????杨锋
????松光,又称松明子,因为油脂丰富,容易燃烧,农村往往用来引火或照明。
????松光就是松树饱含松脂的部分。捡松光要碰运气,很多小松木只是普通松柴,没有松光。只有那些腐烂的老松木,树心和树节饱含油脂,依旧坚硬如铁,才可以做松光。捡回家劈成小块备用,就不用担心黑夜了。
????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电灯。油灯和蜡烛,是供奉神明、祖宗时才用的。日常照明,农家都用松光,或篾光。每天天一黑,就在灶台上烧一把松光,把厨房点亮,然后洗锅、洗碗、煮饭、煮菜。
????厅堂空间更大,往往挂着一个专门用来照明的小铁笼,多添上几根松光,烧起来更旺,也更亮堂。一家人在这里吃晚饭,做家务,闲聊。男人打牌,谈天说地;妇女们忙碌着纳鞋底、搓麻线;孩子们温习功课,做作业。
????我进城读初中的时候,每次回家返校,都是半夜三更,一群人点上一把松柴,要赶二三十里路。那些年农村经常晚上加班加点搞大会战、兴修水利、开公路等等,工地上灯火通明,点的都是松明子。
????我们公社办公室主任老余说过自己的一件糗事。他在一个偏僻的大队蹲点,那天晚上,他在祠堂里开大会,向社员们讲解国际形势。下雨,很黑很暗,没有电灯,连煤油灯都没有,天井边上挂着一盏铁笼烧松明子,偌大的祠堂,还是忽明忽暗。老余坐在台上,侃侃而谈,从美国讲到苏联、阿尔巴尼亚和古巴。他高度近视,开会时习惯地摘下眼镜,也不知道讲了多久,祠堂里除了噼里啪啦的雨声,十分安静。老余很得意,看来演讲的效果不错。
????讲完后他戴上眼镜,定睛一看,眼前只有一个中年妇女坐在松光下纳鞋底。
????“人呢?”他问道。妇女说,他们听不懂,都回去了。“你听懂了?”妇女回答说:“我走了谁来添松光。”
????家乡人有一个习俗,婚丧嫁娶,必须用松明子照明引福驱邪。不管多远,背上一篓松光,一路燃烧进门入厅,至今还在沿用。从前元宵节闹灯,用松光捆绑一个火把,高高竖起,照亮四方,寓意吉星高照,红红火火,吉祥如意。
????那个艰苦的年代,也有艰苦年代的梦想和欢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