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照明网 - 照明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国内国际 | 人物访谈 | 行业新闻 | 企业动态 | 品牌视线 | 价格行情 | 市场 | 人才资讯 | 展会 | 产品导购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企业动态 > 长征路上的照明
P.biz | 商业搜索

长征路上的照明

信息来源:zhaoming.biz   时间: 2020-12-16  浏览次数:16

中国工农红军是在“第五次反围剿”失利的形势下撤退出的中央苏区,军备和兵力面临着极大的压力。<\/p>

一路上,战事的惨烈、行军路线的变更以及军事领导权的归属,是后世研究长征时比较在意的问题。<\/p>

可光靠这几个问题,不足以将长征的整体面貌彻底还原。<\/p>

近段时间,撇开以上几个反复咀嚼的观点,我已经向大家介绍过长征中红军面临的“六大敌人”、长征中比较重要的职位、长征中实用的宣传方式、各个方面军的扩红人数、战俘工作做得如何以及长征中留下的文物等往往被忽视的重点。<\/p>

今天,继续来聊一聊一些不一样的,大家感兴趣的长征的“另一面”——长征路上的照明。<\/p>

其实,记载长征的书籍很多,斯诺所撰写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描绘的《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》以及沿途的穷老乡回忆复述的《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》,都有些许墨迹讲到了长征的照明工具。<\/p>

<\/p>

可能很多人觉得,当时的社会贫穷,红军吃不饱穿不暖的,照明工具势必是很单一的,实则不然。<\/p>

据不完全统计,红军在长征中的照明工具大概有八九种,有一些还是较为罕见的物什,是稀缺的资源。<\/p>

由于国民党军的作战人数压倒性的盖过了红军,往往以十倍之差的优势,让红军伤亡惨重。<\/p>

为了保存现有的实力,红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选择的夜晚行军。<\/p>

这第一种照明工具就是月光与星光。不用耗费任何的物资,还不容易暴露所在方位和视野,战士们对此很是喜欢。<\/p>

《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》一书中提到过,于都整军出发,趟水过河时,选的就是大半夜。<\/p>

当时月亮出来了,河流很宁静,皎洁的月光和浮桥两边清亮的水声让队伍里的男男女女感到雀跃,有人还小声的唱起了红歌。<\/p>

长征前期,红军就是借着月光,夜行晓宿的。其中,如果碰到了阴天,还会穿插着使用到火把。<\/p>

<\/p>

红军走的是小路,翻山越岭是常有的事。队伍浩浩汤汤,排起一条长龙,如果先上山的人俯瞰山下,就可以望见一片蜿蜒而上的火光,很是壮观。<\/p>

国民党军有巡视的飞机,螺旋桨的声音从上空传来的时候,战士们就会挨个地熄灭火把,恢复靠着月亮行军的状态。<\/p>

月光皎皎,凉风习习,在没有强敌环伺的情况下,夜行军是没有人抱怨的。<\/p>

白日里红军安营扎寨,休憩整顿,顺便抽空做一些可用来照明的用品。<\/p>

干竹子是做火把的首选,竹子砍成一片一片后,合并在一起比较耐烧,大家都这样做。<\/p>

还有“松明”,也是常用的易燃照明工具。<\/p>

只不过松明在南方时比较常用,红军往西南边陲走,油松慢慢变少,这种照明工具也就很少用了。<\/p>

再就是马灯和油灯。马灯经常用作会议照明,而油灯则是充当军医做手术时的手术灯使用。<\/p>

<\/p>

这两种照明器具原理差不多,只不过油灯是用菜油、茶油、桐油加灯芯,方能发挥功用;<\/p>

而马灯是用洋油做灯油,外面还罩了一个玻璃罩子,可以挂在马匹上,稍微方便一点。<\/p>

有关马灯和油灯的使用情况,《杨成武回忆录》有提及;“团部通信班、营部以及连部都有两三个马灯,过山隘、桥梁,就把马灯集中起来给部队照明。”<\/p>

只不过因为灯少油难找,这两种照明工具并非人人有的,而且不到关键时刻,是不会拿出来使用的。<\/p>

高级将领们到了宿营地之后各司其职,宣传队的人要画版画,政治委员们要汇报地形情况与明日行军路线。<\/p>

战士们睡下了,也总是有几个营帐内亮堂堂的,这闪着光的地方,就是有马灯的地方。<\/p>

“苏区四老”之一的林伯渠,上级照顾他,分给了他一个马灯,他知道来之不易,每逢夜行军就冲在前头,用手杖和马灯为大家探路。<\/p>

女战士李坚真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时,发出感慨:“林老的马灯从不个人占用,一定要把光亮照着大家”。由此看来,马灯数量有限,且用得少。<\/p>

<\/p>

但这还不是长征中最罕见的照明工具,最最稀有的还是手电筒和电灯。<\/p>

民国的手电筒由两节干电池、一个灯泡和聚焦反射镜组成,相当于是现在手电筒的简略版本。<\/p>

这一照明工具承载着血与泪,还有军民鱼水情。<\/p>

血战湘江时,军团长彭德怀为掩护主力部队过江,就率部打着手电,扰敌视线。<\/p>

红军行至穷乡僻壤,遇到了体己的老乡,为感恩他们的照拂,也曾将手电筒相送,以当纪念。<\/p>

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手电筒,自己都难用上的宝贝,还愿意倾囊相送,足以体现红军的爱民之心。<\/p>

电灯则更为难得。红军辗转到了贵州后,有幸接触到了电灯。<\/p>

这种不用点火就能亮的照明工具,让战士们好奇不已。<\/p>

<\/p>

因为没见过这稀罕玩意儿,也闹出了很多乌龙事件。<\/p>

比方说,有些战士以为灯泡和火柴一样,可以点烟抽,可是把烟头放在上面半天都燃不着,大伙儿困惑不已。<\/p>

还有些人以为灯泡本身不通电就能发光,就扭下来带走了,准备在路上使用。<\/p>

红军队伍里头农民多,知识分子少,所以有如此反应,也不奇怪。<\/p>

《耿飚回忆录》里对这段回忆有很长一段记录,还专门描述了战士们的欣喜和眉飞色舞,无意之间,灯泡竟鼓舞了大家的士气,攻打赤水城的干劲都更足了。<\/p>

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最苦的一段日子,饥寒交迫之下,篝火成了供暖和夜晚照明的扛把子。<\/p>

红军被冰雹、雨水“狂轰滥炸”后,一般都没有力气再继续走了,需要找个地方,烧个热水洗一下澡,顺带烘干一下衣服。<\/p>

篝火一燃,战士们往旁边一坐,有水洗澡的冲个澡,没水洗澡的就洗“旱澡”,总能缓解一下疲劳。<\/p>

<\/p>

部队一前一后走着,先到宿营地的队伍,他们就会先把篝火燃起,后方的队伍凭着远处的火光冲天,也不至于走错方向,最终赶上大部队的步伐。<\/p>

王邦忠所在的重机枪班没了粮食,12人靠着吃草根顽强地前行,还有两名战士倒在了软泥滩里,最后快要放弃时,就是前面的一堆堆的篝火,让他们重拾了信心。<\/p>

与部队汇合后,满身泥污的他们才敢倒地而睡。<\/p>

当时的条件有限,偶尔,红军战士们也会烧识字本,亦或者是把蜡烛截成好几段使用。总之,又要应敌又要兼顾其他,着实很不容易。<\/p>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照明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